3月1日,我省首個“阿里巴巴農村淘寶”落戶海東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
一時間,無論是縣城還是鄉村,關于“電子商務”、“農村淘寶”的橫幅、噴繪隨處可見,“誠信、勤奮、愿意將農村淘寶作為自身發展事業”的“農村淘寶合伙人”火熱招募……于是,“阿里”進村了,“農民”開始“觸網”了,不少年輕人也回鄉創業了!
當相對閉塞的農村嫁接上無限開放的互聯網;當“農村電商”遇上“阿里巴巴”,地處高原的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的民和縣,又將在互聯網+的“大時代”中迸發出怎樣的火花?政府聯手電商巨頭,“阿里巴巴下鄉”能否在我省的“東大門”開啟另一扇“財富之門”?思索中,我們充滿期待!
“村淘”,理想很豐滿
“一根線,連著一臺電腦,就能買到全國各地的東西,還能讓自家生產的農產品賣出去”——這種“買賣”對于民和縣總堡鄉總垣村的村民來說已經不是什么稀罕事兒了,“村淘”,讓村民們也擁有了“等待收貨”、“確認收款”的急切心情。
“如今,村里有了電商服務點,不僅能買到平日里買不到的東西,還能把大棚里的葡萄、家庭牧場里的牛羊肉賣到天南地北去!”“觸網”后的村民李成和對此津津樂道。
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在全國各地蓬勃興起的農村電商,已成為“互聯網+三農”的重要表現形式。
位于我省東部河湟谷地的民和縣,氣候溫和、土地肥沃,高原特色農產品品種多、品質優。如何在新時期的發展中,促進農業轉型升級、農村經濟發展、農民增加收入,民和縣在創新中尋求發展,緊緊抓住國家實施“一帶一路”戰略的重大機遇,充分發揮“絲綢之路經濟帶”重要區位優勢,搶抓“互聯網+”模式,瞅準機遇,積極謀劃發展農村電子商務產業。
2015年11月,民和縣組成黨政考察團先后赴甘肅省隴南市、天水市考察農村電商,并正式啟動農村電商服務平臺籌建工作。
除了村級電商服務點之外,民和縣還組建了電子商務管理中心、電商扶貧指揮中心、電商扶貧眾創服務中心。在已引進海東大美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民和和潤電子商務公司、民和農合供銷電商服務有限公司等電商企業的基礎上,整合了縣內相關快遞公司組建了電商物流中轉公司。縣財政還將每年安排100萬元電商發展引導資金,采取獎補和貼息的形式,引導電子商務企業聚集發展,撬動金融資本及社會資本投入,讓“農村電商”根深苗壯。
在民和縣農村電商服務中心,記者看到,不足50平方米的辦公室內,裝修整潔雅致,農村淘寶的標志分外顯眼,四五名工作人員正在電腦前忙碌地查詢、發布著“農村淘寶”的信息,在鼠標不停地點擊聲中將本地和全國各地電商的訊息傳遞到鄉村。
服務中心主任甘萬旺告訴記者,目前,民和縣312個行政村中,208個村已經覆蓋移動網絡,271個村覆蓋聯通網絡,178個村覆蓋電信網絡,84個村覆蓋郵政網絡,已建成供銷網點52個、“萬村千鄉”市場工程農家店389個,現已注冊的商標118件,其中青海著名商標、知名商標和縣域好商標32件——這些都是民和縣發展農村電子商務的前提和基礎。
加之國家利好政策的不斷釋放,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我們似乎看到,農村電商的春天已經到來!
然而,“深耕”農村這片“藍海”,現實也顯出了幾分“骨感”。
“農村網絡通訊等基礎設施還比較滯后,物流配送短板明顯,網絡消費習慣培育尚需時日……一系列難題,讓很多電商企業和‘草根’電商在農村,特別是在像我們這樣經濟欠發達地區的農村,很難施展身手。”民和縣副縣長馬瑞直言不諱地說。
聯手“阿里”打開新天地
不照搬照套,不盲目跟風。面對“農村電商”發展的瓶頸,民和縣大膽探索,創新實踐,通過與阿里巴巴(中國)軟件有限公司成功簽約農村淘寶項目,尋求“農村電商”發展的突破口,為全縣農村電商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據了解,該項目將以電子商務平臺為基礎,通過搭建縣村兩級服務網絡,突破物流、信息流的瓶頸,解決農村買難、賣難等問題,實現“網貨下鄉”和“農產品進城”的雙向流通。
省商務廳電子商務和信息化處的工作人員表示,近年來,伴隨農村家庭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其消費潛力和愿望也在不斷增強。但長期以來,由于農村流通基礎設施投入不足,農村居民消費受到很大制約,而“農村電商”則為農村購買力的釋放提供了便捷的渠道,它打破了時空的界限,使農村居民可以像城里人一樣,足不出戶就能購買到各種商品,將會使農村購買力得到大規模地釋放。
據阿里研究院預計,今年全國農村網購市場規模有望增長到4600億元,將成為市場的新增長點。
采訪中,阿里巴巴農村淘寶事業部負責人張龍告訴記者:“農村淘寶主要向農民用戶提供農用商品、農資農具,此外,農村淘寶也向用戶提供服裝、居家百貨等品類的日常用品。并且將盡可能的實現就地取材,將農村的農產品進行統一包裝、統一管理,形成品牌化,然后由縣級中心統一調配,在村點出售。當電子商務真正走進農村,還將實現讓這些農副產品通過農村淘寶銷往城市,這對政府而言是一個利好項目,能真正實現農村一體化,農民在家里就能享受到比城市還好的服務。”
不過,至于在這過程中,農民用戶對農村淘寶的接受程度如何,還有待市場考驗。鑒于此,為了配合農村淘寶業務,阿里巴巴還在農村建設了“村級服務站”。這些村級服務站統一用“農村淘寶”標志,即使不會使用電腦上網,農民用戶也可通過村級服務站完成網上購物、網上售賣、網上繳費、創業培育等業務。
引進了先進的服務理念和系統的電商模式,在推進“農村淘寶”電商發展中,民和縣還將整合原有的快遞、物流企業,使物流服務延伸到鄉、村,形成全覆蓋的物流體系;把電商列入農民實用技術培訓內容,引導青年村民、返鄉農民工、大學生“村官”等掌握電商知識和規則,積極開展電商創業。并且加強農產品質量監管,建立農產品網銷標準化體系及追溯和賠付制度,培育農產品電商協會,形成“龍頭企業+農戶(農民專業合作社)+協會+網商”的質量控制模式。嚴格標準,實行協會為供貨方提供采購、倉儲、包裝等服務,保證農產品質量安全。
“村淘”開創“合伙人”模式
近日,“阿里巴巴農村淘寶”項目在民和招募“村淘”合伙人的消息一經發出,前來農村電商服務中心咨詢、報名的人便絡繹不絕。3月30日上午,來自川口鎮山城村的馬真帶著簡歷和相關資料也加入到了報名“農村淘寶合伙人”的隊伍中,正在等待資質審核的他告訴記者,常年在上海打工的他一聽到“阿里巴巴農村淘寶”進駐縣里,就決定返鄉創業,想憑借多年在外打拼的經驗,借著電商這個平臺,回到家鄉有所作為。
那么,“農村淘寶合伙人”是干什么的呢?怎么會有如此大的吸引力?
負責招募“合伙人”的阿里巴巴農村淘寶運營經理冶占海告訴記者,農村淘寶合伙人是一群借助阿里巴巴完善的電商生態產品改善農民生活形態和生活方式的人,他們讓家鄉人能買到物美價廉種類繁多的商品,從生活用品到農資農具;讓家鄉人能通過電子商務將自家產品銷往全國各地。“阿里”會為他們提供技術、運營、宣傳等支持,對他們進行業務培訓并給予訂單傭金……
機會總是會青睞于有準備的人。來自馬場垣鄉香水村的李增光是一名大學生創業者,在沈陽學習計算機信息技術的他大學畢業后毅然回到家鄉,組建起了一支8個人的創業團隊,主要經營線上及線下的辦公、日化用品,公司剛剛成立半年,就遇到了招募“農村淘寶合伙人”的機遇。李增光興奮地對記者說:“我們對農村電商的發展充滿著激情與信心,政府提供了這么好的發展平臺和空間,我們一定會通過努力,創造出一片天地”。
冶占海說:“外出務工或上學的青年知識文化水平較高,對新事物特別是電商發展接受程度也較高,加上政府對于青年返鄉進行電商創業既有政策,也有資金上的支持,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回鄉。我們在招募的過程中發現,現在當地有越來越多的有志青年返鄉創業,利用掌握的互聯網知識發展農業經濟。”
據悉,民和縣將順應網絡時代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趨勢,推動創建網商發展聚集區,全力支持大中專畢業生、初高中畢業生、務工返鄉青年、村“第一書記”、大學生村官、村干部通過電商創業,同時加快建設創業園,多渠道吸引電商企業落戶民和,整合資源建立電商物流中轉站,不斷壯大電子商務經營主體。
村還是那個村,農民的生產生活方式卻將大不同,我們期待,在民和,與“阿里”聯手開創的“農村電商”能夠為我省東部地區的新農村發展帶來新的變化。
經濟走筆:奔跑吧!農村信息化
就在全民關注電信運營商如何“提速降費”的檔口,一股以幾何速度增長的力量正在逆襲,它就是我省龐大的農牧區人口。
西寧市湟中縣農村集成應用互聯網和無線通信技術,活學活用“農超、農校、農社”對接等產銷模式,不斷壯大農畜產品流通體系建設,在李家山、多巴、攔隆口等6個鎮10個村建立了村級信息服務站,在西寧地區建立蔬菜直銷門店電子商務配送網點,為農村銷售流通新體系開辟了新渠道,從這一點說明,我省廣大農牧區的新型農牧民將新致富技術、高水平專家“請”到家門口的愿望是多么的迫切,有關部門加大幫扶實現農民與現代信息技術“零距離”接觸的工作是多么任重道遠。
也正是這股力量正在成為網絡信息發展的強有力增長點。以我省為例,截至2016年2月底,農村寬帶用戶新增0.38萬戶,達到7.19萬戶;農村家庭寬帶普及率新增0.74個百分點,達到8.15%。與農村信息化消費的迫切愿望相對應的數據則顯示,僅2016年,我省農牧區寬帶推進工程就計劃投入1.3億元。
巨額的資金投入,潛在的消費群體,無形之中都成為了我省信息化消費的潛力股。農村及偏遠地區寬帶網絡建設主要依靠三家基礎電信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實施“通信村村通工程”。有數據顯示,自2004年啟動“村村通電話工程”以來,三家基礎電信企業共投入900多億元,解決了約21萬個行政村和自然村通電話,以及約15萬個鄉鎮和行政村通寬帶的問題。讓眾多邊遠鄉村的老百姓享受到了信息惠民的實在成果。
如今,農牧民開起網店,當上“老板”已經成為一種既時尚又新鮮的創業體驗。但目前,農村寬帶家庭普及率比城市地區低約40個百分點,尚有約5萬個未通寬帶行政村。
從2015年底開始,這種普遍服務的主體再次擴大到所有電信運營商,國家改變原有補償方式,建立電信普遍服務補償機制,即加大中央財政投入,引導地方強化政策和資金支持,鼓勵基礎電信、廣電企業和社會資本通過競爭性招標等公平參與農村寬帶建設和運行維護。2016年,信息產業向農村延伸之勢繼續,我省黃南、海南、果洛都已成為2016年試點地區。
據省通管局有關人士介紹,在實施電信普遍服務的過程中,我省還將統籌完善相關行政村內的村委會、中小學、醫療診所等公共服務機構寬帶網絡的覆蓋,助力農業、電子商務、教育、醫療等寬帶應用。
有賴于此,借助新的機遇,提升我省農牧區信息化程度,支撐農村電商發展,將進一步縮小城鄉數字鴻溝,促進我省農村及偏遠地區分享信息技術發展紅利,實現城鄉協同發展。這將對“數字青海”戰略的深入推進起到強力的支撐和積極的促進作用。借助實體經濟與“互聯網+”的疊加效應,推動農業升級、農村發展、農民增收,將成為廣大電信運營商的一項歷史使命。
![]() |